• 主页 > 知识问答
  • 七台河冰场变迁:从张杰世界冠军到2021年重型卡车停满老冰场

    2021年12月27日,旧溜冰场停满了重型卡车。 (南方周末记者 李玉楼/摄)

    昔日的冠军回来了。 2014年9月,张杰在打拼多年后回到了东北老家。七台河已经给冰场浇水了。

    为了让运动员能够在平冰上滑冰,冰场需要浇注50至60摄氏度的热水。正常年份,七台河要到11月才会结冰。

    这是历史上最早的。标准短道速滑赛场高23米,灯光明亮,冰面光滑。浇冰车可在三分钟内清理场地。其周围堆放着厚厚的防震垫。看台下,供暖和除湿设备安静运行。

    这是当年的张杰所没有的。 1974年,七台河首次组建速度滑冰队,40年后,七台河市终于使用了室内滑冰馆。

    距离张杰成为七台河第一位世界冠军已经过去了23年。北京刚刚正式申办2022年冬奥会,但冠军城市的速滑队正处于低潮。

    2014年之前,七台河的孩子们都是从室外溜冰场开始的。这是一个上世纪的老溜冰场,周围有三个烟囱。结冰季节也是烟囱燃烧最严重的季节。烟囱里的烟灰落在冰场上,变成了运动员留下的黑色痕迹。

    2002年温哥华冬奥会上,来自七台河的运动员杨洋为中国夺得了首枚冬奥会金牌。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听说这座遥远的东北煤城。七台河还为自己找到了第二个标签——“冠军城市”——中国目前拥有13枚冬奥会金牌,其中6枚与这座冠军城市有关。

    在南方人的想象中,冰雪世界和速度滑冰锦标赛有着天然的联系。然而,如果深入探究这座城市的历史,就会发现冠军之城的诞生不仅仅是冰雪逻辑,还有很多“意外”,甚至因偶然而不同时代。人力接力。

    全国选拔赛

    7月初,冰场浇筑完毕,为国家短道速滑队改组选拔赛做准备。当时,2014年索契冬奥会刚刚结束。

    这也是七台河首次举办国家级赛事。 “王猛体育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字样印在溜冰场的中央。王蒙是迄今为止在冬奥会上获得金牌最多的中国运动员。最显眼的位置挂着“七台河,冬奥冠军之乡”的标语。范可欣在重组选拔赛中获得女子500米第一名。她也是北京冬奥会最有希望获得金牌的运动员之一。两人都是七台河人。

    看台上挤满了第一次在家观看全国比赛的人,其中包括9岁的男孩孙晓。他来自200公里外的佳木斯市,刚刚抵达七台河市学习短道速滑。

    佳木斯也有一所教速度滑冰的体校,但孙晓的奶奶却千里迢迢地陪着她,一来是因为新建的滑冰馆,二来用老人的话来说,“冠军很多”这里。”

    七台河市区面积比佳木斯小很多。孙晓发现,“路灯上都刻着滑冰图案,周围的学生从小就懂得滑冰。”当他们遇到国家级比赛时,他们就觉得自己来对地方了。

    新落成的滑冰馆确实成为七台河的一个转折点。世界冠军回来了,老教练回来了,新球员也来了。

    在那次试训之前,董彦海刚刚接任七台河短道速滑学校主教练。他曾是杨洋的第一任教练——1989年,杨洋进入省体校后,董彦海前往日本留学。

    董彦海的另一个身份是张杰的丈夫。两人在日本生活多年,于2011年回到中国。

    那次庭审仅在黑龙江省文艺频道播出。更多滑冰爱好者通过董彦海的微博了解到了本次比赛。

    一条微博评论称,“看到这么漂亮的冰场,让我想起了张杰那个时候,一个老人拉着水车往室外浇冰。”

    这位“老人”正是这对夫妇的教练孟庆宇。回国执教既是偶然,也是必然。这个想法是张杰提出的。原因之一是张杰说,孟庆宇的声音经常出现在他的梦中——“张杰,你起来了”、“该训练了”、“该比赛了”。

    那是低沉而有力的低音,呼唤着她回到家乡。

    矿井里的知识青年来了

    冠军说速度滑冰_冠军滑冰速度说说文案_滑冰冠军2021

    孟庆宇不是七台河人。一不小心,他就被时代的浪潮卷走了。

    1969年,国家大规模开发七台河煤矿11年后,18岁的哈尔滨知青孟庆宇被分配到新建的煤矿,成为一名矿工。

    这个偏远的山城四年前升级为特区。它的名字里到处都是“新”字。这些煤矿分别称为“新建”、“新兴”、“新力”。

    “新建矿”是七台河地区开采的第一座矿。它最初被命名为“胜利矿井”,这似乎是对冠军城多年后的预言。

    一条名叫奇台河的小河穿过工矿区,在不远处汇入宽阔的沃肯河。结冰的河面是天然冰原。但与南方人想象的不同,结冰后的河面并不光滑。降雪后,冰面凹凸不平,不适合滑冰。

    在家乡哈尔滨,孟庆宇获得了该市滑冰比赛中学组冠军。哈尔滨是中国最早开展现代滑冰运动的城市。早在1952年,这里就有了大型标准化溜冰场。中小学也开设浇冰课程。然而在七台河,孩子们几乎没见过溜冰鞋。

    从矿区到沃肯河冰场,会经过当时的矿务局三中。 1970年冬天,孟庆宇惊讶地发现三中校园里有一个溜冰场。作为帮助学校倒冰的交换条件,这位年轻的矿工说服了体育老师允许他使用溜冰场。

    1972年1月,孟庆宇代表七台河市参加合江地区冰上运动会,获得男子1500米、3000米、5000米冠军。

    当时的合江地区包括黑龙江东部地区的大部分地区,包括许多新兴矿区和农场,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未来中国的短道速滑明星大多都与这一领域有关。

    这场比赛结束后,七台河市体工队主任找到孟庆宇,邀请他到市体校担任滑冰教练。

    当时,县级七台河市刚刚成立,矿务局与当地政府分开。矿务局待遇较好,孟庆宇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体校,恢复了被“文革”中断的滑冰梦想。

    2005年夏天,孟庆宇罕见地向记者提起自己的青少年经历。在初中体育课学习滑冰后,孟庆宇因过人的天赋被推荐到哈尔滨业余体校。 1966年,体校关闭。当他最后一次去训练时,教练偷偷送了他一双隐藏式溜冰鞋,并鼓励他继续训练。

    1986年,董彦海带着杨洋等队员到操场训练。 (南方周末记者 李玉楼/摄)

    改变你命运的5枚金牌

    董彦海是最早跟随孟庆宇学习滑冰的孩子之一。

    谈到刚开始的日子,董彦海记得一盏碘钨灯挂在六米多高的木杆上,深深地嵌入野外冰场。

    滑冰队早早起床,在野外水坑或河道上滑冰,早晚在黑暗中练习。突然有一次,在去冰场的路上,董彦海远远地看到冰场上一盏碘钨灯闪闪发亮,孟庆宇站在灯下挥手致意。

    董彦海一直不明白孟庆宇是如何一个人立起一根六米多高的灯杆的。

    灯光对于业余滑冰队来说非常重要。大部分新手队员都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训练。东北严寒季节,昼短夜长。没有照明,他们只能在黑暗中训练。

    黑暗的岁月是如此漫长。

    体队主任最初给孟庆宇的目标是在三到五年内打造一支著名的滑冰队,但这支队伍真正在全国赛场上名声大噪却用了11年的时间。

    1981年,七台河滑冰队在合江地区已是所向披靡。董彦海当年被送到合江体校,8岁的张杰也加入了球队。

    四年后,张杰在全国青少年短道速滑锦标赛少年C组中夺得五枚金牌。少年C组针对12岁至15岁的选手,获得多枚金牌意味着新星的诞生。

    冠军滑冰速度说说文案_冠军说速度滑冰_滑冰冠军2021

    七台河也升格为省辖市,可以单独组队参加全省甚至全国比赛。

    在东北,冰上运动一直是哈尔滨、长春等大城市的强项。一位姑娘夺得五枚金牌,让很多观众第一次听到七台河这个名字。

    张杰其实出生于辽宁省兴城市。他一岁多的时候就随父母来到七台河。一家人靠务农和打工为生。 “从我记事起,我就是七台河人。”

    改革开放初期,七台河煤矿吸引了众多移民。在这个山城里,外地人可以靠打工谋生。

    12岁女孩的五枚金牌改变了速滑队的命运。孟庆宇向体委提出带队赴哈尔滨集训,得到了批准和支持。

    这种支持来之不易。七台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曲宏斌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是该市首次支持运动队长期出国训练,冰场租用、团队餐食等费用住宿费在 20 世纪 80 年代非常高。这对于七台河市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你做了好事,领导才会支持你,如果你一开始就支持你,你肯定不会来。”董彦海笑着说道。他回到家乡创办特殊学校,也学习了孟庆宇的经验。

    2012年,董彦海回到七台河。启蒙班队员们还在没有固定照明的室外冰场上练习。小学下午3点30分放学了。下午四点,当孩子们穿上溜冰鞋时,天已经黑了。此时的灯光变成了汽车的远光灯。

    从练习宽跑道切换到短跑道

    1985年,孟庆宇带着30多个孩子走进黑龙江省体委滑冰馆。两年前才落成的室内滑冰馆,面积8000平方米,冰场1800平方米,观众席4000多个。空调运行时,室温可保持在不低于15℃。

    “一走进溜冰场,我就感觉自己走进了天堂。”张杰回忆道。这是中国最早的综合滑冰馆,全国和黑龙江省多支队伍曾在此训练。

    这支来自七台河的业余队伍只能使用早冰和晚冰——早上5点或晚上11点开始,每次一个半小时。

    “教练一般比较喜欢晚上打球。”董彦海回忆道。 “晚上可以和门卫商量关灯关门一个小时,递给他一根烟。”

    赛场之外,哈尔滨也是冰上运动的信息中心,孟庆宇在这里做出了从练大跑道“转”为短道的意义深远的决定。

    大道是指周长400米的椭圆形溜冰场。专业比赛名称为“速度滑冰”,也是历史最悠久的冬奥会项目。短道速滑比赛在周长111.12米的冰场上进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它逐渐被国际比赛所接受。

    公开资料显示,黑龙江省体委于1983年派出由两名教练员和八名运动员组成的访问团赴日本考察学习。同年,国家体委将短道速滑列为全国锦标赛正式比赛项目。冬季运动会。

    就连当时亲眼目睹的人也无法判断孟庆宇改变项目的先见之明来自于哪里,或者是否是某种意外。不过,有迹象表明,他收到的信息与赴日考察组有关。

    七台河市体育局副局长王洪斌曾任运动队田径教练。据他回忆,孟庆宇曾告诉他,在哈尔滨他可以经常与省队和国家队的顶级教练接触和交流。

    另一个相关细节则隐藏在队员们的记忆中。见证这一变化的队员和孟庆宇的妻子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时,都提到短道速滑起源于日本。

    但事实上,这项运动最早起源于加拿大,20世纪80年代在日本和韩国流行起来。队员记忆的偏差可能与孟庆宇从赴日考察组了解到的消息有关。

    1987年,短道速滑这项新运动对基层体育系统来说非常陌生,孟庆宇提出改变这项运动的提议遭到了激烈的反对。

    队员赵小兵至今还记得孟庆宇改变运动项目的原因。首先,场地滑冰场地缺乏。就连省体委的滑冰馆也只是一个标准的短道场地。其次,短道速滑是新兴项目,具有先发优势。 。

    图片

    2021年12月27日,张杰正在与准备上冰的队员们进行交流。 (南方周末记者 李玉楼/摄)

    “别想骗我,你不能参加奥运会滑冰比赛。”

    自从1984年赵小兵加入团队以来,他经常听到孟庆宇说,“我们要冲出亚洲,走向全球”。

    这句话源于1979年《体育报》头版的一条评论。那一年,中国重新获得了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运动员陈晓霞在大运会上获得了首枚跳水金牌。许多国内赛事达到了世界标准。 《体育报》发表了一篇题为“走出亚洲,走向世界”的评论文章,这个口号立即充斥着全国各地的体育场馆。

    但在当时的赵小兵眼里,哈尔滨就是世界的尽头——这里是全国顶尖滑冰运动员的故乡。每当孟庆宇认真谈论亚洲和世界时,队员们都暗暗调侃:“老孟又吹牛了。”

    2008年以孟庆钰为主角的电影《破冰》中,教练到一位女队员家中劝说她继续练习滑冰。女孩说:“别想骗我,你不能参加奥运会滑冰。”

    赵小兵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她确实对孟庆宇说过类似的话,而孟庆宇的回答也和电影中类似,“不代表以后不会了”。

    直到1989年,队友张杰才入选国家队,并有机会参加世界比赛。 “滑向世界”的口号开始变得有形。

    也是在同一年,赵小兵因伤退役,回到七台河体校担任教练。她的任务是走访七台河市的每一所学校,挑选适合滑冰的孩子。张杰的例子表明,在速度滑冰项目中,青少年时期成名的运动员很有可能将优势延续到成年。

    当赵小兵回到七台河时,滑冰队的训练场地已经定在工矿区灯光体育场旁边的操场上。

    这一带在20世纪80年代曾一度繁荣,灯光璀璨的体育场、电影院、百货商店等与城市生活相关的设施纷纷拔地而起。

    2021年冬天,老区几乎被清空,但仍保留着当年的布局。不难看出,老冰场周围是当年的文体中心。

    灯火通明的体育场北面是一座市政厅式的建筑,高高的台阶上有五根十几米高的柱子。左右两侧各有四层落地玻璃,顶部高高悬挂着毛泽东手书写的“电影院”牌子。

    体育场东侧是一座精美的苏式医院建筑,两根罗马柱支撑着两层的拱形门口。石头剥落,露出斑驳的砖块。

    灯光璀璨的体育场也是建在篮球场上的体育馆。它高十多米,立面中间嵌有半透明玻璃。由于建在空区上方,体育场一侧出现了明显的裂缝。

    不少目击者回忆,在大楼建成之前,滑冰队冬天会在篮球场浇冰,教练和球员就住在球场旁边的看台下。加好屋顶后,赛场内铺设了地板,滑冰队在赛场旁边的操场上训练。电影《破冰》中,队员们在搭建的竞技场滑冰的场景在现实中从未发生过。

    1986年的一张照片中,董彦海带着杨洋等队员在这个操场上训练。他们的脚下是一片绿色的草坪,身后不远处是一座崭新的灯火通明的体育场,一座新建的球员宿舍,一座座高楼大厦。烟囱。

    烟囱与锅炉相连,为每个单元提供供暖。冰冻季节恰逢供暖日。白天锅炉燃烧得最猛,溜冰场里满是烟灰。深夜和清晨比较好,这也是队员们练习的冰点。

    1993年前后,体校随市政府迁至山上新城区。该游乐场先后被用作客运站和物流场。

    如今,老冰场上矗立着两台高大的龙门吊,院子里停满了重型卡车。后面的场地早已荒无人烟。精致而又残缺不全的苏式建筑,给人一种误入影视基地的错觉。

    “小煤球”的出路

    被烟灰覆盖的老冰场陷入了沉寂,但来自七台河的速滑运动员们却迎来了他们的辉煌时刻。

    零的突破出现在1991年,入选国家队的张杰在当年的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上获得女子3000米短道速滑接力冠军,成为七台河第一位世界冠军。

    今年,这座城市又发生了一件大事。七台河矿务局年产量首次突破千万吨大关,成为全国第19个千万吨级矿务局,标志着这座煤城进入鼎盛时期。

    滑冰冠军2021_冠军滑冰速度说说文案_冠军说速度滑冰

    2002年、2006年、2010年三届冬奥会,杨洋、王蒙在个人项目上共获得5枚金牌。王蒙和孙琳琳也获得了女子3000米接力的金牌。

    这些是目前与七台河有关的6枚冬奥会金牌——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结束时,中国队历年来总共获得了9枚冬奥会金牌。

    杨洋夺得中国首枚冬奥会金牌后的第二个月,七台河市将市内一条主干道更名为“杨洋街”以示纪念。

    曲宏斌笑着回忆,七台河干部南下出差汇报家乡时,对方经常会问七台河是地级市还是县级市。 “我们总是会说,‘大洋洋是我们这里的’”,以加深对方的印象。

    运动员的高光时刻往往来自于十年前启蒙教练所照亮的微光,但个人的发展与集体的发展往往存在时间差。

    在赵小兵的印象中,90年代之前,入选体校滑冰队是七台河学子们引以为傲的事情。从1996年左右开始,挑选候选人变得更加困难。

    “生活条件普遍改善,兴趣班的选择也多了,家长觉得在户外练滑冰太痛苦了。”赵小兵分析道。

    这项艰苦的运动一直与贫困家庭的孩子有关——北京冬奥会夺金大热门范可欣问体校教练的第一个问题是:“学这个要花钱吗?”此前,这位8岁20岁的女孩刚刚因为每月100元的学费而放弃了自己最喜欢的舞蹈班。

    这项运动的难度也与煤炭城市的特点有关——七台河的煤炭质量非常好,特别适合炼钢,但大多数煤层厚度不足一米,所以有“七台河”的说法。 “跪着挖煤”。

    在这里,老工业基地怀念计划经济时代的情况并不常见。即使在当地矿务局跻身全国500强的时代,七台河矿工的工作依然异常艰难,矿工的子女被称为“小矿工”。煤球”。

    过去,滑冰是“小煤球”告别下矿井的出路;进入新世纪,七台河的煤炭日渐枯竭,矿工数量不断减少,愿意送孩子去练习滑冰的家长越来越少。

    图片

    2013年,七台河使用室内滑冰馆。(南方周末记者 李玉楼/摄)

    特别的梦

    在日益艰难的入学过程中,赵小兵培养了让孩子们迅速爱上她的能力。 “只有当他喜欢她到离不开我的程度时,他才会喜欢滑冰。”

    即便如此,到2013年,七台河市业余体校滑冰队只有3名教练和18名学生。

    今年年底,拖延多年的滑冰场终于结冰了,但新的问题立刻来了——滑冰的孩子太少了——滑冰场一旦结冰,就得维持运营,而短道练习场每天的电费就要5000元。当时,一个小滑冰班只有一个孩子每天练习2个小时。

    2013年底,董彦海突然接到体育局领导的电话,“只有一个要求:想办法让更多的孩子来滑冰,不要让冰场闲置。”

    当时,张杰和董彦海都在上海,在杨洋创办的职业滑冰馆工作。董彦海受邀完成场馆初步建设,吸引了浦东新区数十所中小学校的孩子们进行冰上运动。

    自从“北伐南下”提出以来,经济发达的南方省市纷纷抢夺东北城市。 “冠军之城”自然是一座人才矿藏。更好的训练条件和优厚的待遇对教练员来说相当有吸引力。

    来自家乡的电话让董彦海夫妇兴奋不已。 2011年回国时,张杰希望到七台河当教练,但帮助智障儿童练习滑冰的梦想却无法在室外冰场实现。

    对于她来说,这是重新找回人生方向的一次尝试。

    1995年从国家队退役时,张杰一度以为自己再也不会拿起滑冰了——在近身肉搏的短道赛场上,激烈的竞争难免暴露出扭曲的人性,让她心力交瘁。

    退役后,她学习了法律、营养学和运动康复,学习了日语,在日本期间还获得了智障人士护理资格等证书——她想拥抱冰场之外的世界。

    但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往事的一切难免会落入梦境。

    “我8岁开始滑冰,人生最美好的17年都是在冰上度过的。滑冰确实是我最自豪、最热衷的事情。”张杰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教智障儿童滑冰,是张杰用自己喜爱的运动来实现人生理想的典范。而且这些孩子对环境更加敏感。有了室内溜冰场,这件事就可以变得更加可靠。

    她在训练日记中写下这样的纲领性文字:“我们努力让智障孩子有机会参加体育运动,在运动中获得快乐,掌握技能,培养自信心,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和社区活动,并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好。”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

    2014年10月21日,张杰第一次带领特教队员进行训练。 26个孩子中只有八九个会跑,其他大部分都在跑着玩。

    唐春雷就是其中一位会跑的人。经评估,其智力障碍为四级,目前状况较好。如今,他已成为张杰的助理教练,就读于七台河职业技术学院。

    这所职业学校建立了以张杰命名的冰上运动学院,包括速度滑冰裁判和教练员。唐春雷在2017年世界特殊奥林匹克冬季运动会上获得男子500米速滑金牌。交流的过程中,除了轻微的结巴之外,眼前这个俊美的少年看上去就和其他人没什么两样。

    当年另一个会跑步的孩子小戴,现在已经19岁了,在一家快递公司工作。每次特奥队训练时,他都必须回到冰场。训练前,他把棉衣整齐地叠在座位上,熟练地穿上冰鞋——七年前,张杰必须确保大约20个孩子的冰鞋鞋带一一系好,以免在冰上受伤。

    将速度滑冰纳入中考科目

    回到家乡的张杰是贾乘乘的偶像。

    贾成成今年9岁,是七台河市金河学校二年级学生。从2021年11月开始,他每周有两天必须凌晨4点起床,然后去溜冰场练习。

    金河学校是2021年入选的短道速滑专业学校,位于城北金沙新区,距离滑冰场15公里车程。贾成成和另外29名入选校队的同学从学校乘坐公交车前往滑冰场。

    独特的学校模式并没有耽误运动员的日常学习,所以他们都选择一大早在冰上训练。如今,七台河市已有14支特校队,还有体校队、重点班队、省青少年队等球队进驻训练。冰点已经很紧张了,从清晨到深夜都在排队。

    贾成成的团队成员大多是2013年以后出生的,他们出生的时候,七台河就有一个溜冰场。这孩子误以为张杰、杨洋等前冠军也在这个滑冰馆学习。 “我很荣幸能够走在冠军曾经滑冰的地方。”这是他第一次看到溜冰场时的感受。

    据这群孩子说,速度滑冰对七台河小学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大。 “我们班每个人都想加入速滑队,但很多人都因为身体协调性不够而没有入选。”

    未被选中的孩子将在校园冰场学习速度滑冰——从2015年开始,七台河市将速度滑冰列为中考科目。

    16岁的孙晓坐在贾成成的身边,常常被师弟的话逗笑。他现在是黑龙江省青年队的成员——这支省队于2021年刚刚成立,总部设在七台河。这在当地被称为“省队市办事处”。

    七年过去了,孙晓已经从看台上的小观众变成了赛场上的运动员。他已经获得了全国冠军,被认为是七台河最有前途的男选手。他的下一步是国家队。

    2015年孙晓进入七台河体校重点班时,重点班还驻扎在哈尔滨进行训练。首先,哈尔滨有一个冰雪分支,可以为强制性教育的儿童提供文化教育。其次,Qitaihe教练担心沉浸。在家里,团队往往会落后。

    直到2017年,关键班级返回Qitaihe。如今,Qitaihe建立了一个省级团队。从被选为小学一年级的特殊学校到进入国家队,Champion City可以见证运动员更加完整的成长。

    Meng Qingyu在Qitaihe的野生溜冰场上彼此种下种子,他无法见证这一切。 2006年8月2日,在他的门徒王蒙(Wang Meng)在都灵冬季奥运会上获得金牌后半年,孟金尤(Meng Qingyu)在56岁的车祸中去世。进行培训。

    十五年后,截至2021年12月底,孟金的遗ow汉·乔平(Han Chunping照顾孩子。

    南部周末记者李尤洛(Li Yulou)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yhsjz.com/html/tiyuwenda/9341.html

    加载中~

    相关推荐

    加载中~